讲堂回顾
2021年10月15日,科学与艺术联合实验室(筹备)签约仪式暨“人机共生时代的机器人设计”学术讲座在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本原讲堂举行。活动由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晓东主持,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公共艺术研究所主任沈少民、深圳市艺术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果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副院长、深圳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特种机器人中心主任丁宁代表三方进行签约,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孟建民院士对三方的合作进行总结发言。
签约仪式合影
签约仪式过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副院长、深圳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特种机器人中心主任丁宁博士进行了主题为《人机共生时代的机器人设计》的学术讲座。
丁宁博士进行学术讲座
讲座一开始,丁宁博士通过人类与机器人共存为切入点,对机器人的分类、形态、技术脉络、设计背景、典型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机器人的设计过程受到自然界的很多启发,不仅只是模仿生物的外形构造和运动机理,人们尝试把自身理解世界和学习推理能力赋予机器人。未来的机器人将具备感知、认知和运动等生物学属性,还有与人沟通、协作、进化的社会学属性。人与机器人如何和谐共存共生,需要人们一起思考、探讨和实践。丁宁博士认为,人机共生时代的机器人设计思路不仅需要基于当前技术与市场客观发展阶段开展精确成本核算与深度价值挖掘,还需要重新梳理机器人技术的特性及其与人和社会的关系。城市智慧的觉醒,对社会单元的计算能力及其有效互连互通提出了更高要求,由此形成万物同构、天人合一,人、机器、城市的共生设计。
丁宁博士同时指出,目前机器人设计存在需求碎片化、解决方案非标准化、产业链未形成、理论技术核心部件等未至成熟阶段、基础系统设施缺乏、工程实施与使用成本居高不下等难点。下一代的机器人设计思路首先要解决机器人长期自主生存的基本条件,其次再实现机器人的自主作业能力。
讲座的结尾,丁宁博士对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的影响进行了总结:与人共生的机器人不是威胁,智能技术也不是“革命”,以人为本才是其核心理念。智能技术的生存依赖城市的发展,而人的需求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根本动力,借助智能技术与产品能够以新模式、新机制解放人的需求。
观看讲堂视频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