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回顾

本原讲堂第十四期:建筑之外的新维度——公共艺术

2021.11.18

2021年11月9日,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公共艺术研究所主任沈少民在深圳大学本原楼118进行主题为《建筑之外的新维度——公共艺术》的学术讲座。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孟建民院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朱荣远、深圳市坪山美术馆馆长刘晓都、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副院长丁宁、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宇星受邀作为对谈嘉宾出席了讲座,讲座由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晓东主持。

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公共艺术研究所主任沈少民

讲座一开始,沈少民主任通过自己的原创散文《只有空气不用呼吸》和公共艺术作品《雾美术馆》、《喷水长廊》、《烟囱》引出了“将无形转化为有形”的公共艺术理念。沈少民认为,公共艺术不仅仅是表象的形式,它应具有与人和自然的互动性。例如《雾美术馆》和《喷水长廊》,就是利用自然界中无形的雾和水,通过技术手段形成一个可以与自然融合的具象形态,此形态既有建筑学的美感,也具有“公共艺术的互动性”,人可置身其中,与作品融为一体。

《雾美术馆》 沈少民

《喷水长廊》 沈少民

如何将公共艺术的互动加入哲学的思考,从而令人深思?接下来,沈少民通过近些年来自身的当代艺术创作为出发点,生动讲述了每个作品背后的哲学思辨。

《海的纪念碑》 沈少民

海水晒干成为盐,盐是海的尸体,《海的纪念碑》利用33吨盐与10吨盐卤,在溪涌海边海水能冲刷到的位置,铸造了一座海的纪念碑。经过涨潮和海风侵蚀,海的纪念碑随时间慢慢消逝,最后回归大海。此作品制作材料来源于自然,呈现位置位于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互动深刻探讨了生与死这一宏大的哲学命题。

《我摸到了上帝的声音》 沈少民

作品《我摸到了上帝的声音》将盲文镶嵌在发射太空船的火箭残骸上,盲文采用英文盲文圣经中“启示录”的经文:人类只有征服宇宙的欲望,却不知道宇宙背后的真相,宛如盲人摸象,停留在自己的想象中。观众摸得到,看得见,却看不懂,只有盲人才能摸出上帝的声音;但当盲人读出它的内容却是“世界末日”,寓意在宇宙面前我们都是盲人。

《中国鲤鱼》 沈少民

作品《中国鲤鱼》将两千条用硅胶和电子呼吸系统制作的中国鲤鱼装上跟踪芯片,当户外展场没有工作人员看守以至于作品被偷之时,艺术家将报警,让警察在城市里追踪作品。被抓的偷窃者会以以为作品就是真鱼为由进行狡辩,那么展场由此将从海滩转移至法庭,让法官来断定此作品到底是艺术品,还是就是一条假鱼。这个作品将公共艺术的互动性完全与人互动起来,可称作”事件作品“,可以想象,法庭判定现场,或许会有一种罗生门的意味。

沈少民例举了一些未落地的公共艺术作品方案,探究公共艺术的更多可能性。如《道闸》,将生活中常见的道闸,赋予象征公平的仪式感和温暖。还例举了颠覆设计学、“没有设计的设计”的产品。这些公共艺术作品方案以及设计产品,都基于以上沈少民提出的核心观点,即公共艺术的互动性是与人与自然的互动。沈少民还呈上启下地将上一期本原讲堂《人机共生时代的机器人设计》的主题进行了艺术化的延伸,简要分享了“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公共艺术研究所”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研究院“、”深圳艺术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合作的”科学+艺术联合实验室“未来的合作共识及美好愿景。

《道闸》 沈少民

随后,在沈少民朗读了自己数首充满哲学思辨的诗歌之后,进入到与五位嘉宾的现场对谈环节。嘉宾们通过公共艺术与建筑的关系,深刻探讨了“建筑之外的维度——公共艺术”这一命题背后的更多创新性与可能性。

《致爱人》

假如 我明天离去

请把我的心脏

浸泡在标本瓶里

再装上太阳能起搏器

太阳在 爱你的心跳就在

——沈少民

《镜界》

镜子

照着镜子


如果

你是我

在那里

如果

我是你

在那里

此刻

镜子

之间

开了一朵

看不见的

——沈少民

沈少民与对谈嘉宾

(左起:丁宁、沈少民、朱荣远、孟建民、刘晓都、张宇星)

精彩的对谈也引来了络绎不绝的听众提问,在提问互动环节中,五位嘉宾就听众们对于公共艺术以及建筑的提问进行了专业的解答。与此同时,沈少民也分享了自己走上艺术道路的人生经历以及对于公共艺术的认知体会。

现场观众提问互动

观看讲堂视频完整版

供稿丨刘 娟

编辑丨马咏佳

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