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回顾

本原讲堂第十二期:现代城市设计的形成历史-对比经典城市设计

2021.04.20

2021年4月15日,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海尔穆特・博特教授受邀进行《现代城市设计的形成历史—对比经典城市设计》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与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由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杨晓春教授主持。

博特教授首先介绍了城市规划是为解决资本主义工业化背景下,城市发展带来的社会、卫生、经济等多方面问题而独立发展起来的学科。因此要了解城市规划的发展,就必须先回顾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历程。

讲座的第一部分,博特教授讲述了欧洲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转变:由于蒸汽机的发明促使欧洲经历传统工艺向工厂化生产的转变,工厂以机器为中心开始自行发展,蒸汽在交通上的运用缩短了通行时间使得人们能去到更远的地方,城市人口因此出现爆炸性的增长。与此同时也带了许多负面结果,包括政府当局对城市发展的自由放任政策和对短期利润的贪婪导致工人被压榨、农村人口大量迁入造成城市住房条件和生活条件恶劣、大量外来人口的聚集汇杂使得社会犯罪率飙升、公共卫生条件差导致霍乱和肺结核等疾病流行。博特教授还以德国大型工业区鲁尔地区1840至1890年间的变化进行举例,对比了工业革命前后,鲁尔地区由乡村自然景观向城市工业景观的转变。

图1:鲁尔地区1840和1930对比(来源:Prof. Dr.-ing Helmut Bott)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使得资本主义飞速发展,同时也催生了相应的阶级对立问题。博特教授讲解了十九世纪针对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相关问题的运动和措施:工会和社会主义政党组织建立并爆发了巴黎街头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大批学者和实业家从改善工人阶级生存条件出发,推动工业生产建筑、居住建筑的发展;各地开始探索、发展城市规划,致力于改善卫生条件、运输系统及地方政府管理能力;提出花园城市的规划理论以遏制原来城市群的无序扩张;戈涅著作《工业城市》中的规划方案摆脱了学院派传统城市规划的作风,大量运用对称和轴线放射,并将各类用地按照功能划分,以改善工业区对生活环境的影响。

图2:巴塞罗那基础设施规划方案(来源:Prof. Dr.-ing Helmut Bott)

第二次工业革命,继纺织工业和重工业之后,福特主义、装配线和自动化开始出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新发明的生产技术实现了工厂装配线和大规模生产,德国的住宅也从花园城市向德国1929-1933定居政策转变,保障了民众的基本住房需求。

图3:德国街区的转变(来源:Prof. Dr.-ing Helmut Bott)

与此同时,由勒•柯布西耶总结并出版的《雅典宪章》自二战后生效,并在此后数十年持续影响着世界范围内的建筑和城市规划教育,也使真正的城市规划得以实践。但雅典宪章统治下的实施也伴随着许多负面争议,反对意见大多来自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缺乏自我批评且问题和目标的绝对化,城市问题需要新的理念来应对不断变化的形势,因此城市肌理必须具有弹性;二是职能的严格分离是第一和第二工业革命时产业污染的结果,而如今的发达国家基于严格的规定和生产机器的升级变化,已可以做到功能混合且不产生污染问题。功能分离虽然给运输业创造了大量需求,但单一功能的设计已无法适应人们的日常生活;三是街道不仅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同时也是重要的公共生活空间,因此街道的设计必须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

图4:光辉城市”(The RadiantCity)的规划方案(来源:Prof. Dr.-ing Helmut Bott)

讲座的结尾,博特教授和师生共同探讨了中国古代建筑特点如何与现代建筑结合的问题,他强调每个时代的建筑拥有自己的特点,不同时代的建筑不用进行强行结合,而应该互相尊重,适当结合。

观看讲堂视频完整版

供稿丨刘 娟

编辑丨马咏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