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回顾

本原讲堂第十期:可持续城市规划与城市更新系列学术讲座Ⅲ-Ⅱ

2020.12.11

2020年12月7日,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海尔穆特・博特教授受邀进行《可持续城市规划与城市更新》的系列学术讲座第二讲“城市与环境(景观)”。讲座由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与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由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杨晓春教授主持。

继讲座第一讲指出,可持续城市规划包括社会性、环境性、经济性三个维度后,本次讲座围绕环境性展开,首先指出城市更新的环境维度包括物质流、节能、水管理、城市气候和城市景观美化五方面。随后分别就以上五个方面进行大量实践案例分析。

在材料流方面,博特教授讲解了从保护、最小化、再利用、循环利用、能源回收到垃圾处置分别对应最优化和最不理想的材料流处理方式。随后列举将碎石废料处理成跑道、电缆卷轴的木头废料作为房屋立面、废弃洗衣机作为代尔夫特大学咖啡厅等案例,并介绍Ravensburg的艺术展览馆将原来石砖应用到新建筑屋顶,形成被动式房屋等实例。另一方面,对于城市能源供给,斯德哥尔摩将蒸汽、灰尘、余热和普通垃圾转化为原始材料,成为城市能量流链条。

图1:从最受欢迎到最不受欢迎的材料处理方式(来源:Prof. Dr.-ing Helmut Bott)

在节能方面,伴随德国从1977年的WSVO供暖标准发展到2002年的 enEV节能规范,每平方米的最低能耗标准从150千瓦时降低到2009年的50千瓦时,并随着太阳能住宅、低能耗住宅、零能耗住宅发展到负能耗住宅,建筑发展为可以创造多余能量。博特教授随后对1992年的第一栋被动式住宅及负能耗居住区、德国旧建筑各朝向立面、屋顶、外墙改造案例进行了介绍。

图2:被动式住宅-太阳能、保温与废气利用,Darmstadt Kranichstein1991(来源:Prof. Dr.-ing Helmut Bott)

在水管理方面,博特教授指出低潮水对城市能源供给的危害,提出通过渗漏或集合的方式把雨水收集起来,用于灌溉植物,形成屋顶花园和公园景观的策略,并就由此涉及的居住区生态系统提升、地下水管网技术、地表植物带来的污水净化、城市水渠系统进行介绍。方案涉及德国佛莱堡、柏林、新加坡Bishan公园、兰扎罗特熔岩岛、塔里艾森等多个城市地点。

图3:柏林波茨坦广场的雨水收集与再利用(来源:Prof. Dr.-ing Helmut Bott)

在城市气候方面,博特教授指出了城市景观规划中的环状、放射性绿线规划策略,并就法兰克福计划城市、科隆绿带、斯图加特山谷绿环与楔形嵌入等策略展开分析。讲座中就黑沥青、浅色砾石屋面、绿植屋顶在一天内的温度曲线变化进行了对比。

在城市景观美化层面,博特教授通过大量城市景观案例讲解了废弃基础设施的利用,例如2005年巴黎大道景观线水渠的重新设计和废弃铁轨作为市民公共设施、首尔工业岛向人工公园的转换、纽约铁轨上高线公园的设计、首尔Chongyecheon项目对铁轨拆除和自然景观线的重建、鲁尔工业区景观规划等。

图4:IBA Emscher Park(来源:Prof. Dr.-ing Helmut Bott)

讲座末尾,博特教授就德国在规划、建筑改造实践等领域的多方专家协作的工作模式问题进行简要回答。最后,大家带上口罩进行合影留念,以记录疫情期间线上讲座的特殊时刻。

点击观看讲座视频完整版

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