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门记 ——本原设计研究中心作品之多米诺展馆 BENYUAN Competition Portfolio: 24 Gates-Domino Exhibition Hall

在今年深港双年展龙华区上围分展场中,一座名为“多米诺”的展馆打破了人们对于建筑的常规体验:这座建筑里面没有墙,只有24扇可以任人转动的大铁门。随着它们自由地打开与关闭,一个会“呼吸”的艺术空间油然而生。

多米诺

100年前,现代主义大师柯布西耶总结提出“多米诺”原型——用钢筋混凝土的框架房屋取代传统的墙承重体系,顷刻间,这张推出的多米诺骨牌,掀起全球范围内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的热潮。“多米诺”所主张的维护与结构体系分离等思想,带来了自由平面、自由立面的无限可能。

在100年后,中国南方的平凡村落上围,一栋被弃置的混凝土烂尾楼意外地吸引了来自深圳的策展人黄伟文,他发现这个与多米诺原型惊人相仿的未完成建筑,在一片荒芜杂草中裸露出混凝土框架粗犷的骨骼,仿佛透露出广大珠三角农村自建房表皮之下共同的现代主义渊源。

前后对比

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的建筑师们受邀对这个烂尾楼进行研究梳理,提出一系列的改造设计策略:首先保留并整理原有混凝土结构框架,以实体标本的形式展出多米诺框架在上围农村的应用实例;其次添加24扇巨大的金属转门,以不同的开启组合形成可以灵活使用的艺术与教育空间。

万花筒

置身展馆其中,这24扇门所构成的空间宛如一个以城中村为背景的万花筒,一个观看纷乱与丰富生活的观景台。

打开任一扇门,都会以不同的角度聚焦上围村风情:开启东侧一门,瞥见百年客家老宅的斑驳墙角;打开一扇北门,露出近在咫尺处瓷砖拼贴起的粉色外墙;打开一扇西门,露出高处那先富起来村民修建的欧式别墅。一个充满活力与矛盾的村落印象,在人们一次次旋转开铁门时显露出来。

而封闭的门扇,则被面纱一般的穿孔图案所掩住。白日里,阳光透过这些小孔在地面留下光影。日落之后,孔洞间透出的光会隐约构成一张凝视的脸——多米诺的提出者柯布西耶严肃的面庞和他所期待的自发生长出来的现代工业风景叠合在了一起。透过这个西方建筑理论的建构者的双眼,人们望见中国南方一片蓬勃生长的村庄图景。

村民们站在这张脸前问,“他是谁?”。

只有设计者心中清楚,这是一重被精心而含蓄地搭建起的历史的连接。

自生长

多米诺展馆不只是一个静止的建筑,这里更像是一处包容生长和运动的场所。

一楼将设置一个常用的工作室空间用于策展人办公或公共教育功能。二楼新增设的16扇通高转门可以灵活围合、切分展馆空间,以容纳艺术展览、社区聚会、小型演奏等活动。屋顶则作为社区公共活动平台。

于是,一个从前村民未完成的居住阁楼,如今被转化为用灵活转门塑造出的艺术空间并服务于双年展所策划的学堂计划,而在未来则将容纳原住民或新租客的到来。多米诺展馆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可能性包含于一身,成为一个可以灵活转化、沟通不同人群、不同文化状态的社区生活框架。

24扇转门——金属板穿孔门、阳光板透光门、玻璃门,如同一层会呼吸的表皮,以不同的姿态回应周边环境的渗透:通过光影的律动在特定时分激活地面,或随转动展现微妙的反射与泛光,或以透明的分割限定人的行为与轨迹。

甚至,裸露在屋顶的原住民预留的钢筋件也被精心保留了下来,并设置了一个以钢筋为主题的圆形花园。踩在花园的碎石地上,可以望见四周充满活力的村落风景,而抬头看围拢的钢筋竖直向上,围合出一片圆形的天空。

建筑的过程仍未终止,生长仍在继续。

上一条:本原实践:江西萍乡商业街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