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原新闻

12.03国际残疾人日┃关爱残障人士,专注无障碍设计

2021.12.03


目前,全球残疾人口约有10亿,占到人口总数的1/7。

在这10亿残疾人中,有80%生活在发展中国家。

据估算,在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中,约有46%是残疾人。

1/5的妇女一生中可能会罹患残疾,而1/10的未成年人是残疾儿童。

全世界残疾人是受新型冠状病毒打击最严重的人之一。

(数据来自联合国官网)

今年的12月3日,是第30个“国际残疾人日”(International Day of Disabled Persons)。联合国大会于1992年通过决议,宣布每年都要纪念国际残疾人日,以在社会和发展的各个领域促进和维护残疾人的权利和福祉,并提高人们对残疾人处境的认识。

联合国几乎所有的会员国已批准《残疾人权利公约》,该公约确认,障碍的存在是残疾问题的核心。消除障碍是人道主义事业的终极愿景。“使残疾人独立生活,全面且平等地参与生活和发展的各个方面”是每个国家、每个城市应致力于实现的目标。

很多时候,一个社会的温度,是以如何对待障碍人士来衡量的;一座城市的人文,是以如何实现无障碍设计来体现的。1974年,联合国在“障碍者生活环境”会议上提出无障碍设计概念,强调在公共空间环境以及各类建筑设施、设备的规划设计中,都必须充分考虑残障群体的使用要求,配备相应的服务功能与装置,营造健康、人文、舒适的现代生活环境。

着眼于设计领域,作为建筑师,应从人文关怀的责任担当角度去正视无障碍设计,尽可能地推动建成环境的无障碍品质提升。历经多年的发展,残障群体的权益在法律层面得到较大保障,各国各地区反复修正无障碍设计标准,但目前城市无障碍建设仍出现不完善、不到位、不衔接的问题。其原因在于社会人文关怀意识不足、人本精神与工具理性之间缺乏衔接、建成后运营管理薄弱等。

▲ 充满障碍的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

2017年孟建民院士于深圳大学设立了本原设计研究中心,空间环境的无障碍研究是中心工作的重要板块之一。近年来中心从无障碍标准编制、城区无障碍专项规划、交通综合体及大型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等等多维度开展无障碍设计实践,同时实现产学研结合模式,进行相关课题研究及产品专利研发。

2017年是深圳市创建无障碍城市的元年,也是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空间环境无障碍研究的元年。历经5年,中心结项在研实践项目共12项,编制相关规范标准3部,在申请及已授权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11项,并进行无障碍研究方向硕博士人才培养。

初步涉猎

团队创建伊始,通过总结无障碍建设发展脉络、梳理无障碍建设设施,从系统论角度搭建无障碍设计要素框架,结合“深圳市大鹏新区无障碍环境评估”、“深圳市福田区既有公园无障碍环境评估”等实践项目经验,初步描绘了影响无障碍品质的设计要素系统。

▲ 无障碍建设体系内容

©项目文本《东莞市民服务中心无障碍专项设计方案》

在此基础上,尝试采用“流线—节点”法关联耦合影响无障碍“使用—通行”的空间设施,形成短捷通畅的立体化无障碍体系,将此方法加载在“东莞市民服务中心”等大型公共建筑设计当中,形成无障碍系统闭环。

▲ 东莞市民服务中心

基于流线节点的无障碍体系示意及效果展示

©项目文本《东莞市民服务中心无障碍专项设计方案》

研究深化

前期的分析实践,初步解决了无障碍系统的整理和加载闭环。但仅停留在空间设施的分类排布和设置尺寸规范性层面,远非无障碍设计研究的价值所在。当无障碍与功能组织、流线设计产生反馈循环作用时,才将真正体现其面向全民“消除障碍”的价值。因此在“深圳岗厦北综合交通枢纽”、“深圳市残障者无障碍服务中心”的无障碍研究设计中,团队尝试结合空间可达性和视线整合度分析,优化空间流线和无障碍使用的交互,并对功能空间进行人流模拟,以耦合无障碍设施分布,反馈优化方案功能组织。从创作设计层面进行使用交互关系分析,从本质上呈现短捷、可达、可视、适用的无障碍设计内涵。

▲ 深圳市残障者无障碍服务中心空间流线设计优化分析

©《深圳市残障者无障碍服务中心优化设计导则》

▌建设落实

有标准指引,有设计研究辅助,设计管理中有无障碍设计专篇要求,那么建设落实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设计师看了标准,无障碍节点为何仍然不规范,无障碍设计专篇应该编制审核哪些内容?团队对无障碍建设落实中的痛点进行反思,在《深圳市无障碍设计标准》的编制工作中,尝试将人本精神融入工程规范的工具理性表达,同时提高无障碍标准规范的易读性,并吸收国内外标准经验,从行动障碍和认知障碍两个维度,提升和补充现有规范要求。

▲ 《深圳市无障碍设计标准》编制逻辑构思

在《深圳前海无障碍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中,抓实施引导环节,呈现无障碍规划设计的钢弹性要求,利用图表指引提升操作落实效率,同时明确无障碍设计专篇“3图1表”的内容设置。

▲ 前海无障碍专项规划编制成果

©项目文本《前海合作区无障碍专项规划》

▲ 前海无障碍专项规划编制特色

©项目文本《前海合作区无障碍专项规划》

在城市文明和“健康中国”的建设背景下,无障碍环境建设将成为衡量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团队未来的无障碍设计研究,将从人本精髓的挖掘和内容的包容性上进行拓展和深化。无障碍与规划设计的多维促进,疗愈、代偿、安全性的体现,以及智慧科技的有效植入,都有赖于下一步空间与人的交互衔接研究。更广阔的无障碍设计将跨越人本体的障碍,空间环境变化的影响亦是无障碍设计可着力的范畴,未来科技所探索的高压失重环境都是主动健康的无障碍智能设计将出现的地方。

▲ 面向未来的设计展望

返 回